絕大多數肝病患者適宜艾灸,因為肝病特別是乙肝的患者屬於虛寒的較多,艾灸可以增強免疫力,促進腹水消退,具有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功能,增加白蛋白合成,改善微循環,預防腫瘤的作用。
1、艾灸的材料:① 艾條,艾條分純艾條和藥艾條兩種,肝病患者一般選用純艾條。
2、艾灸的方法:在床上選用舒適的坐位或臥位,穿寬松的衣服以便於暴露艾灸的穴位。點燃艾條,手持艾條,將艾條燃燒的一端對準穴位1厘米左右,以皮膚感覺灼熱疼痛但尚能忍受為度。這種感覺會隨時間延長而加重,不可離皮膚太遠,太遠則無效。不可太近,太近則容易燒傷皮膚。當感覺疼痛無法忍受時則換另一個穴位艾灸,以局部皮膚略有潮紅為好,皮膚未變色則肯定無效。
3、艾灸的穴位:在家自己艾灸,以選用自己便於操作而又有效的穴位為好。一般建議選用以下幾個穴位:
腹部穴位:
①神闕穴,也就是肚臍。中醫認為灸神闕可以補元氣,這個穴位對於改善食欲和促進消化、消退腹水有很好的作用,大便溏的病人灸神闕可以促進吸收,使大便成形。便秘的病人灸神闕可以促進腸蠕動,使大便通暢。艾灸很多情況下都有雙向調節的作用,而不是像藥物一樣。
②中脘穴: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中脘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中脘穴是腑會,即六腑交匯的地方,所以可以治療六腑的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統的疾病。
③天樞穴: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天樞穴的主治病癥為: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惡心想吐等癥。
④關元穴: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中醫古代道家非常重視灸關元,道家和氣功師所說的“丹田”即是指此。灸丹田可以起到補腎和強壯的作用,所以灸關元對於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下肢穴位
①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另外一種簡易找法: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胃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也是全身最重要的四個穴位(四總穴)之一,古人說“肚腹三里留”,就是說足三里可以治療肚子裏的所有疾病,可見其功效之重要。
②三陰交:取穴時,患者迎正坐或仰臥。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三陰交是脾經的重要穴位,因為是肝、脾、腎三條經的交匯穴,所以叫“三陰交”,艾灸此穴,可同時調理三條經脈,當然就可以治療肝病。
③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公孫是脾經的絡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黃帝內經》中明確說公孫主“鼓脹”,鼓脹就是肝硬化或肝癌出現腹水以後的病癥。
4、艾灸的註意事項
①有感覺障礙,無法感覺溫度和痛覺的部位不能灸,可能導致燒傷。
②局部皮膚水腫艾灸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破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要避免燒傷,否則不易愈合。
③艾灸後要把艾條徹底弄滅,放在玻璃瓶中,最好蓋上蓋子,與空氣隔絕,因艾條容易死灰復燃,故一定遠離易燃物,防止發生火災。
艾灸治療療效確切,簡便易行,只要持之以恒必定能見奇效,本方法基本可用於所有肝病患者,治療越早效果越好。部分患者在堅持艾灸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出現轉氨酶輕度升高,不必緊張,一般是機體免疫力提高開始清除病毒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