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該病的主要因素是因下肢或上肢的中小動脈血管阻塞,伴靜脈血管發炎,形成肢體疼痛、麻木、伸屈不利、跛行。病程長,反復大,不易治療。


 


中醫認為:


中醫診斷為「脫疽」、「脫骨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形成是內因和外因兩種因素造成。內因:1. 因脾胃虛弱,對飲食的營養吸收和運化,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代謝。水谷精微產生不足,體內衛氣營運失調,對肢體遠端絡脈和孫脈就會缺少營養;2. 平時嗜好吸煙,喜吃麻辣、膏梁厚味、肥甘之食,胃腸易滋生熱毒,熱毒隨經脈至肢體遠端,壅塞在肢體的脈絡及孫脈。外因:1. 在這種情況下,若人感風寒、發燒,病毒就容易在失去滋養的或熱毒壅塞部份的肢體遠端相搏擊,而使脈絡發生阻塞,變生肢體疼痛麻木,行走困難;2. 突遇寒濕之邪,使已受阻塞的肢體遠端脈絡運行完全受阻,壅塞而變生熱毒,進而產生肢體腫脹疼痛、麻木、步履困難。


 


內不能通利濟養,濕熱內生,不能外泄,外感六淫之邪----風、寒、暑、濕、燥、火,及四時不正之邪氣,直接或間接進入侵襲人體,本已肢體末端血運受阻,此時就完全造成孫絡脈受阻,肢節的肌體組織和骨組織就失去了營養,發生組織壞死,骨節脫落;肢體發涼,怕冷,患肢出現皮色蒼白、皮膚乾燥、肌肉萎縮、指甲生長遲緩、趾指毛脫落等營養不良情況,寒濕壅盛而化熱,患部可發生紅腫,肌腐化膿,甚則發生高熱,肢節失營而枯死或變成壞疽,若是身體抵抗力差,高熱持久疼痛可致使身體消瘦,精神萎靡,不思飲食,昏迷等,危及生命。


 


這是一種非感染性的絡脈和孫脈阻塞性肢體疾病,並伴有神經受累出現,若不及早給予治療,採取措施,就會發生趾指和手腳肢節壞死脫落。故中醫診為「脫疽」、「脫骨疽」,中醫學早在2000年前就有了本病的總結論述,《靈樞‧痈疽》中記載:「發於足趾、名曰脫痈,其狀赤黑死不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此病多發生在勞動人群中,如農民、運輸工人、嗜吸煙者,好發年齡20-40歲之間。


 


西醫認為: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周圍血管的慢性閉塞性炎症疾病,伴有繼發性神經改變,主要發生與四肢的中、小動脈和靜脈,以下肢為多見。


1.      臨床症狀:


a)      多在寒冷季節發病,病程長而反復,病變常從下肢肢端開始,以後逐漸向足部和小腿發展,單獨發生上肢者少見。


b)      其臨床特點為患肢缺血、疼痛、間歇性跛行、受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淺表靜脈炎,嚴重者有肢端潰瘍或壞死。


2.      輔助檢查:


a)      超生血管檢查:患側動脈搏動幅度降低,小於正常平均值的1/3或本人健側肢體值的2/3;重者不到搏動曲綫,呈一直綫。


b)      動脈造影:選擇性動脈造影可以確定阻塞的部位、范圍、程度,以了解側支循環建立的情況。


c)      須與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和多發性大動脈炎等其他動脈病相鑒別。


 


灸治療法則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促進脾胃吸收健運功能。


 


1.      早期:若病情發生肢體發涼,酸冷脹痛,膚色發白,如肌肉萎縮,跛行時,趺陽脈呈細或弱,舌質淡紅,邊緣有瘀斑,脈細澀,日夜抱膝而坐,夜間疼痛加劇。治療以通利氣血,活血化瘀止痛為準則。


灸療部位:患趾、患足背及足心;穴位:足三里、氣海、關元、神厥。


 


2.      中期:患趾指發生肌肉萎縮,趾指毛脫落,肌肉乾性壞死,變黑,治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調和營衛,須用外科手術切除患處。


灸療部位:患側(趾指、足背、足掌部);穴位:神厥、關元、氣海、足三里。


 


3.      後期:患肢端腐爛惡臭,五指相傳感染,肢端潰瘍,瘡周紅腫,邊緣不清,腫痛劇烈,發熱,心悸煩躁、口渴,坐卧難安,趺陽脈消失,舌紅苔黃。治療以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活血化瘀,調和營衛。發燒潰瘍期,內服清熱涼血中藥,還可結合西醫消炎,抗感染藥輸液,每日清洗潰瘍面,待高熱炎症控制時,對不能存活的壞死肢節作切除術。切除後,還有餘腫未消,肢體酸脹疼痛,這時方可使用灸治療。


 


灸語:灸療可以影響血流量和血黏稠性,這個實驗,有的灸療專家通過老齡性血流量和血黏稠性的調節,已經作出了實驗証明,實際上灸療的熱輻射力在手法移動時,它有推動血流的動力,又有熱效應擴張動靜脈血管壁的功效,故在局部患處施灸,具有溫通血脈、驅寒逐邪的功效,可達到氣血通利,改善血液供應的目的。選用神厥、關元、足三里,以滋補脾胃,胃腸吸收水谷精微,營衛得以正常滋養,肢體得營血供應,患指得以復生。若遇壞死疽,要加灸血海、三陰交,以滋陰涼血,養陰扶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灸達人 的頭像
    艾灸達人

    艾灸中醫養生保健研究院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