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指帶狀皰疹的皮損已完全消退,但受侵犯的神經分布區域仍有持續性劇烈疼痛。其痛有時可達數月或數年以至數十年不等,且白天黑夜均存在,給病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本病目前尚無確實有效消除疼痛的最佳方法,筆者用腧穴艾灸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2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20
例病人符合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蛇串瘡的臨床診斷標準[1]。

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6482歲,平均72歲;病程最短28 天,最長134天,平均78 天;疼痛發生於胸背部6例,腹背部8例,單側上肢2例,單側下肢4例。

腧穴艾灸療法熱敏化腧穴的分布: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熱敏化腧穴多出現在病竈局部或同節段背俞穴、至陽、手三里、陽陵泉等區域

灸療操作:根據上述規律探及熱敏化腧穴後,每次選取兩個腧穴,分別依序進行回旋、雀啄、往返、溫和灸四步法。每次的施灸時間以腧穴灸感傳消失所需時間為度,1/天,熱敏腧穴消失後再換其他部位的熱敏化腧穴艾灸。

 

 

 

 

 

 

 

結果評估
臨床治愈18例,有效2例,治愈率90%,總有效率100%。治愈病人中療程最短18 天,最長40天。

病案舉例男,74歲。主訴:右側腹部及腰背部疼痛1月。患者自訴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右側腹部及腰背部感疼痛不適,未予重視,2 天後原疼痛部位在紅斑基礎上出現一條帶狀水皰,遂赴某大學校醫院就診,診斷為帶狀皰疹,經治療後(具體用藥不詳)皰疹逐漸消退結痂,但疼痛不減,猶如針刺,輕輕觸摸衣服即可引起劇烈疼痛。

 

診見:右側腹部及腰背部可見一條帶狀暗褐色色素沈著斑,觸痛明顯,夜寐不安,納食不佳,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經查,於病竈同節段背俞穴及腰部壓痛最顯處探及腧穴熱敏化,立於背俞穴施熱敏化穴溫和灸,數分鐘後出現擴熱、透熱現象,10 min後熱感傳至腹部並擴散,灸感持續30 min後漸回縮至背俞穴並感皮膚灼熱,背俞穴停灸,繼灸腰部壓痛最顯處,熱感傳導至背部、腋下、腹部,20 min後漸回縮至腰部壓痛最顯處,並感皮膚灼熱,遂停灸,完成一次治療。治療3 天後患者睡眠改善,背部疼痛減輕;5 天後背部疼痛轉為酸癢,腹部疼痛減輕,9 天後背部酸癢消失,腹部疼痛轉為酸痛, 20 天後腹部酸痛消失,腰部疼痛轉酸,停維生素B12,繼灸,29 天後患者疼痛全部消失。1周後隨訪無復發。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一種非常頑固難治性痛證,多見於老年人體質虛弱和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患者。中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多由熱毒郁火未凈、氣陰不足、肝郁氣滯3種原因所造成的局部氣血凝滯,痹阻經絡,以致經絡攣急而引發的不通則痛和局部肌膚失養所致的不榮則痛引起。

 

現代醫學認為免疫功能低下、微循環障礙是後遺神經痛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腧穴艾灸療法具有泄熱拔毒,行氣化瘀通絡之功,加之灸可補陽,而陽生則陰長也,用灸法以熱補氣,使脾胃氣盛,運化正常,則氣陰得補,從而使經絡得通,肌膚得養則痛自止。我們通過治療還發現疼痛在灸療過程中呈現一種劇痛-較痛-酸痛--痊愈的規律。

 

現代研究表明腧穴艾灸除可直接產生鎮痛效應外,還可通過增強機體相關調節機能,減少疼痛對生理功能的干擾;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功能,促進組織修復等從多環節、多水平、多途徑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2]。腧穴熱敏艾灸療法是一種簡便、易掌握、且病人易於接受的方法,加之短期使用消除神經炎症水腫;用維生素B12營養神經。

 

【參考文獻】
1]陳佑邦.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2]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艾灸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2.

 

艾灸達人Facebook介紹

達人成立出去FB絲專頁,的記得要按下^^粉絲專頁的資訊跟部落格不一樣,加入後可以即時收到更新資訊~喜歡艾灸的朋友可以加入喔!

另有艾灸身抗老研究院 FB,迎多多加入喔^^

8d50cae08dad6d468fb7be3dd808d9a0 aba4894d212fbb1a2e477784f76cc41b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灸達人 的頭像
    艾灸達人

    艾灸中醫養生保健研究院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