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極是重視灸法的,他說,“凡人居家及遠行,隨身常有熟艾一升。”意思是說,要隨身帶些精制的陳年艾絨,以備養生保健之需。民間盛傳的“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乾”養生理念,就是唐代藥王孫思邈留下的,其本人也是灸法養生的實踐者。
據唐史記載,這位神醫在中年之前並不是很健康,完全可以用體弱多病來形容。“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是孫思邈的真實經歷,一代神醫居然也曾因疾病纏綿而傾家蕩產。到了唐太宗年間,孫思邈應召入宮時年逾50,太宗觀其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竟皆如少年一般,感嘆道:“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麽會是虛言呢?”
據唐史記載,這位神醫在中年之前並不是很健康,完全可以用體弱多病來形容。“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是孫思邈的真實經歷,一代神醫居然也曾因疾病纏綿而傾家蕩產。到了唐太宗年間,孫思邈應召入宮時年逾50,太宗觀其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竟皆如少年一般,感嘆道:“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麽會是虛言呢?”
為何以多病之身反而能享百歲之壽?歷史上已經做出了無數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孫思邈非常重視日常養生之法,尤其注重艾灸的養生功效。唐史記載:孫思邈在中年之後,經多方研究證實了艾灸的養生祛病功效,開始經常使用艾灸為自己調理身體,最常作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也正是因為長年累月的使用艾灸進行養生,因此到了90多歲這位神醫仍能“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過百歲之後還可精神充沛的著述立說。
孫思邈一生著書80余部,在後期的多部醫學名著中極力推崇灸法,他的灸法養生理念也一直被歷代醫家視為金玉良言並流傳至今。《千金要方》中就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稱為“長壽穴”。清乾隆年間,一位名為王芷庵的禦醫總結孫思邈的艾灸術及歷代灸法良方,並結合祖傳灸法,最終創出歷史上最完善的艾灸養生法,乾隆皇帝因深感此法的養生祛病,延年益壽之功效,禦筆賜名為“太和懸灸”。
足三裏穴到底在哪裏呢?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1寸處。也就是說:將膝關節彎曲成直角後,從外膝眼往下量4個橫指的距離,再從脛骨前脊向外側量1個橫指的距離,即可找到此穴。
艾灸達人Facebook介紹
達人成立讓艾傳出去FB粉絲專頁,喜歡的記得要去按下讚喔^^粉絲專頁的資訊跟部落格不一樣,加入後可以即時收到更新資訊~喜歡艾灸的朋友可以加入喔!
另有艾灸達人養身抗老研究院 FB社團,歡迎多多加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