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的艾灸治療特點分析

疝氣,在古代中醫文獻中或為小腹疼痛,或為男子陰囊腫痛,或為腹內臟器經腹壁薄弱處或缺損處向體表突出(如現代醫學中的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股疝、臍疝等)。運用電腦對130種古醫籍中用艾灸治療疝氣的內容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共涉及文獻89條,穴位60個,合計143穴次,在各種方法中遙遙領先。因為艾灸可以振奮人體陽氣,增強自身調整功能,使病理狀態得到改善,使突出的臟器回復到正常位置;本證又以寒型和氣型為多,而艾灸有溫陽散寒,行氣活血之功。

艾灸的常用穴及其次數為大敦16、氣海11、二趾奇穴10、三陰交9、小腹奇穴8、關元7、陰部奇穴6、章門5、大趾奇穴5、中極3、中脘3。

常用經脈及其穴次為任脈35、肝經27、脾經12。常用部位及其穴次為小腹60、足陰35、胸脘18、腿陰14。

對文獻及其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可知疝氣的艾灸治療特點如下。

1 循經取穴特點

1.1 多灸任脈穴 《素問·骨空論篇》,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故灸治本證多取任脈穴,共35穴次,占諸經之首。常用穴為氣海、關元等,如《扁鵲心書》:“疝氣:灸氣海穴自愈。”《東醫寶鑒》:“諸疝,取關元灸三七壯。”《醫心方》: “治寒疝及沖心痛方:灸臍上三寸,名太倉,臍下二寸,名丹田,各五七壯炷,並要穴;又方:灸上管七壯。”

1.2 多灸肝經穴 因為本病病位在小腹部(含生殖器),而肝經“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因此艾灸亦多取肝經穴,共計27穴次,占諸經之第2位。如《資生經》:“太倉公診司空命婦曰,疝氣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溲而溺赤,灸其足厥陰脈左右各一所。”肝經穴中最常灸的是大敦,共16穴次,占全身諸穴之首,如《勝玉歌》:“灸罷大敦除疝氣。”《類經圖翼》:“大敦:凡疝氣、腹脹、足腫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而脾胃之土自安。”肝經艾灸的常用穴還有章門等,如《奇經八脈考》:“小兒□疝,可灸章門三壯而愈。”

1.3 選灸脾經穴 脾經“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故也可治療本證,共計12穴次,占諸經之第三位。特別是其三陰交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乃灸治本病之要穴,共9穴次,占全身經穴的第三位。如《串雅全書》:“疝氣偏墜:灸兩足三陰交穴尤效。” 此外,古人艾灸多取經外奇穴,共計50穴次,超過各經(包括任脈與肝經)的穴次,顯得十分突出。因為人類使用艾灸較早,彼時經絡學說尚不完備,故多取經外奇穴,後被流傳下來;後世也有不少人選用了新的經外奇穴,這顯示出腧穴的部位和功效之間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奇穴中,最常灸的是足趾部的獨陰穴,共9穴次,如《奇效良方》:“獨陰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橫紋中,是穴治小腸疝氣……可灸五壯。”《東醫寶鑒》:“諸疝上沖,氣欲絕,灸獨陰神效。”其次為小腹部的奇穴,共8穴次,如《醫宗金鑒》灸小腹部三角穴:“疝氣偏墜灸為先,量口兩角折三尖,一尖向上對臍中,兩尖下垂是穴邊。”《古今醫統》灸“小腹上橫紋斜尖”治療“諸疝”。

2 分部取穴特點

由上述統計結果可知,艾灸多取小腹、足陰、胸脘、腿陰之穴。灸小腹穴者,如《資生經》:“舍弟少戲舉重,得偏墜之疾,有道人為當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醫宗金鑒》:“帶脈主灸一切疝,偏墜木腎盡成功。”灸腿陰、足陰者,如上述灸肝經大敦穴,又如《古今醫統》:“治七疝,須先灸三陰交、大敦穴。”灸胸脘部穴者,如《醫心方》:“治寒疝及沖心痛方:灸乳下一寸。”《名醫類案》:“滑伯仁治一婦,病寒為疝,自臍下上至心,皆脹滿攻痛,而脅疼尤甚……為灸章門、氣海、中脘。”其中“乳下一寸”、章門、中脘均屬胸脘部。在艾灸取穴中值得提出的是古人多選足趾部穴與患部穴。

2.1 多灸足趾部穴 在艾灸時古人多取足趾部穴,因為本病病位在人體軀幹的下端,根據對應學說,下肢末端穴,即足趾部穴(含井穴)與之相對應;足趾部的神經末梢豐富,用艾絨直接燒灼之刺激十分強烈,故能取得良好療效。

上述灸獨陰穴即為是例,又如《太平聖惠方》:“華佗療男子卒疝,陰卵偏大,取患人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大,患左取右,患右取左。”此穴當為大敦。《肘後方》:“小兒陰疝,發時腫痛,依仙翁前灸法,隨左右灸(足大指第二節橫紋正中五壯。姚雲足大指本三壯)。”《續名醫類案》:“趙雪山因勞後五更起早感寒,疝氣痛不可忍,憎寒戰栗……將患人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兩中趾合縫處,以艾炷麥粒大灸七壯,灸完痛止,神效。”古人又取上肢末端穴,如《神灸經綸》:“手小指端,治□疝,灸七壯,左灸右,右灸左。”這是上下肢末端部相對應的緣故。

2.2 多灸患部穴 古人也取病變局部穴位予以艾灸,此屬局部取穴法,如《儒門事親》:“灸疝法:放疝邊豎紋左右交弦,灸七壯。”《名家灸選三編》:“治疝氣,腎偏墜法:在陰莖根兩旁,各開三寸是穴,灸二七壯。”均為例。因為疝氣常表現為腸管突入陰囊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陰囊腫痛,因此古人也灸陰囊局部的奇穴,如《奇效良方》:“囊底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小腸疝氣,腎家一切 證候,悉皆治之,可灸七壯。”《外臺秘要》:“劉氏療小兒疝氣,陰囊核腫痛,灸法:如一歲兒患,向陰下縫子下有穴灸三壯,”上述灸取任脈氣海、關元及小腹部的經外奇穴,當也屬局部取穴法。

2.3 穴位左右的選擇 根據經脈的循行路線,古人一般灸取患部同側的穴位,如《名家灸選三編》:“治疝氣睪丸腫痛法(竹田家古傳):隨睪丸偏墜左右,左痛者,灸左踝骨下三壯,妙效。”《續名醫類案》:“張建東秘傳治一切疝氣神方……患左灸左,患右灸右,俱患則左右俱灸。” 但因人體經絡左右對稱,交會聯系,因此古人又常灸對側的穴位,如《神應經》與《續名醫類案》用臍下“三角灸”治療本病,均是“患在左即灸右,在右則灸左,兩邊俱患,即兩穴皆灸。”《太平聖惠方》:“華佗療男子卒疝,陰卵偏大,取患人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患左取右,患右取左。”由此可見,臨床究竟應該選擇灸患側穴,還是灸健側穴?古代常有意見相左者,故須作進一步的研究。

3 艾灸操作特點 關於艾灸的具體方法,除了一般常規操作外,還有以下幾個方法。

3.1 隔鹽灸 《針灸集成》:“疝氣沖心:以面末和水作孔餅,按臍上,以炒鹽填,厚五分,灸大炷,以微溫為限,百壯至五百壯,每歲春秋灸畢。”隔鹽灸臍可使熱量均勻傳播,又可避免皮膚的燙傷。 3.2 醋熏灸 《續名醫類案》:“駱元賓十年患疝,形容枯槁,李視之,左脅有形,其大如箕,以熱手按之,瀝瀝有聲,甚至上攻於心,悶絕良久,以熱醋熏灸方醒。”醋性溫,入肝經,有較強刺激性。

3.3 太乙神針法 “太乙神針”乃灸法之一種,是在穴位上鋪就數層布或紙,然後將點燃的艾條按在布或紙上,以刺激穴位。《太乙神針》一書所載治療本病的穴位有氣海、中極、三陰穴、大敦;《萬應神針》一書所載的穴位為太沖、三陰交、獨陰以及臍下三角灸穴等。《串雅全書》則稱之為“百發神針”。上述三書所載艾條中的藥物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均有活血行氣,溫陽散寒的作用。

3.4 熨法 熨法是用熱的物體(熨鬥、藥物或其他物體)來刺激體表穴位,屬“熱療”範疇,與艾灸有相似之處,也有良好的溫陽散寒,理氣活血,補虛通經的作用,但比一般艾灸的作用面大。關於艾灸的刺激量,古人認為必須要足夠,否則療效不佳。如《資生經》:“有一兵患小腸氣,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壯,略效而再發,恐壯數未多也。”《類經圖翼》認為氣海“治小腸氣痛……四時宜多灸。”古人甚至灸至百壯,如《醫心方》:“治寒疝及沖心痛方:灸窮脊上一寸,百壯;又方:灸脊中百壯。”為了增加刺激量,古人還采用足趾的合綁灸法,如《采艾編翼》治療本病時,將患者“左右腳兩次指合回,以帶束住,本人仰臥床上,以堅小艾合灸兩指頭七壯。”上述灸足趾部穴中,《續名醫類案》亦將中趾相對,以帶子綁住,灸趾頭合縫處。將足趾綁住,一則利於固定,二則利於兩趾頭上穴位同時下火艾灸,這樣可以加強刺激,從而取得療效。至於艾灸強刺激所適應的病情、時機,以及所適宜的穴位,尚須作進一步的探討。

4 現代的艾灸應用 現代臨床也用灸法治療疝氣,共檢得文獻12篇,這是對古代艾灸經驗的繼承。如有學者[1]取陰交、氣海、關元,用灸架熏灸60~90 min,又尋取背部反應點, 作直接的化膿灸,並認為灸法治療疝氣的療效比針刺持久;解小會等取臍三角穴,用懸灸法;武光錄取大敦等穴,然後作隔蒜灸,每穴1~2壯,以起泡為度;劉春生治療急性腹股溝嵌頓疝,灸灼患側□趾掌面,第一、二趾間關節橫紋中之奇穴;司徒鈴治療小兒狐疝(腸套疊),取雙側膈俞、三焦俞,用直接灸各3壯。由此可見,現代臨床也灸任脈穴、肝經穴及經外奇穴,也灸足趾部穴與病變局部穴,同時還灸背部穴,但現代臨床未見有灸陰囊穴的報道。 對於灸患側還是同側穴的問題,現代也有不同看法,如楊永璇治療諸疝,灸大敦與臍下三角穴,施隔姜灸或隔蒜灸,灸至痛難忍受方去之,選用對側穴位,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而周楣聲治療疝氣,亦灸臍下三角穴,卻認為左右互取反不如直取同側為好,因為左右互相傳感常在腹中線處受阻;李宗俊治療嬰幼兒嵌頓疝,則灸患側歸來穴,然後用手法復位。可見對於灸患側還是同側穴的問題,尚需探討。

參考文獻 [1] 胡熙明.針灸臨證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565,568, 569. [2] 解小會,寇生銀.艾灸治療疝氣74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1994, 14(6):4. [3] 武光錄.針灸治療疝氣[J].中國針灸,1990,10(2):53. [4] 劉春生.針灸治療急性腹股溝嵌頓疝[J].河南中醫,1987,(2):40. [5] 李宗俊.穴位註射治療嬰幼兒嵌頓疝36例[J].上海針灸雜誌, 1992,11(1):22. 收稿日期2010-06-30


【文獻標誌碼】 A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0.09.549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Hernia HUANG Qin-feng1, LIU Li-gong1, GU Jie2, WU Huan-gan1. 1.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Shanghai 200030,China; 2.Orient Securities and Stock Company Limited,Shanghai 200002,China [Abstract]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hernia in 130 kinds of ancient books was analyzed using a compu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xibustion was often performed on points of the Ren meridian, the liver meridian and the spleen meridian, extraordinary points, toe points, and points in the affected part. It was also down on contralateral points. Salt moxibustion, vinegar moxibustion, Taiyi moxa stick moxibustion and hot medicinal compress were used besides routine moxibustion. Enough stimulation intensity was necessary. [Key words] Moxibustion; Hernia; Review; Literature metrology; Evaluation study

艾灸達人Facebook介紹

 

達人成立出去FB絲專頁,的記得要按下^^

 

粉絲專頁的資訊跟部落格不一樣,加入後可以即時收到更新資訊~喜歡艾灸的朋友可以加入喔!

 

另有艾灸身抗老研究院 FB,迎多多加入喔^^

8d50cae08dad6d468fb7be3dd808d9a0 aba4894d212fbb1a2e477784f76cc41b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灸達人 的頭像
    艾灸達人

    艾灸中醫養生保健研究院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