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本草從新》中說:艾葉……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艾之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從《本草從新》中看來,如果因宮冷不孕,乃至痛經等婦科病,用艾灸灸關元,天樞等穴(就是肚臍和上下左右的幾個穴都灸),可能會有好效果。


 


《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節腫、皮遊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


 


《丹溪心法》灸治熱病可令“火以暢達,拔引熱毒。”為“從治之意也”,根據火性就燥,同氣相求之理,或灸以引火化氣,發達透洩,引熱外解,是灸治實熱閉鬱之急重症的關鍵。


 


《醫學人門》曰:“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


 


《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等。


 


《孟子》裡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長時間的慢性病,必須用陳年的艾草才能有效。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


 


近年來的臨床觀察表明,以艾葉為原料的灸治療法,其灸治效應與灸術補瀉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如用瀉法灸百會穴治療急性神經血管性頭痛,效果顯著:用灸補法治療遺尿療效甚佳。對高血壓患者使用艾灸瀉法.結果灸後80%以上患者血壓下降,對低血壓患者採用艾灸補法,結果灸後全部患者血壓均上升。用灸瀉法治療帶狀皰疹,炎後即可控制症狀。可見艾灸補瀉已被應用於寒熱虛實各種病證中。


 


吳亦鼎在《神灸經綸·外科證略》中說:“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療,大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於藥力” 。這都說明外科陽證可用灸療,灸後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淺,破結化堅,疏通經絡,調和營衛,故瘡病可愈。


 


南懷瑾先生,也提倡用艾草灸


 


自古以來,艾草因為有保溫、淨化、造血、安定神經及溫灸的功效而聞名於世,以往我們大多在端午節的時候,按照民間習俗把艾草跟昌蒲綁成一串掛在門口,相傳可以消災、辟邪、祈福、招財,其實這除了宗教因素之外,也因為農曆五月五日剛好是炎熱夏天,很多病毒、蚊蟲滋生,傳染病容易四處散播,艾草獨特的香精油成份,能有效抑制及消滅病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