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艾灸除濕法 內濕 溼氣重

 

身體的濕氣重了,對我們有什麽影響?濕氣可謂是對人體危害很大的一種邪氣。中醫認為,人體有6種致病因素,即“風、寒、暑、濕、燥、火”。其中,濕邪可以跟其它5種組合,如風濕、寒濕、暑濕、燥濕、濕熱等。所以,一旦體內濕重,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濕重脾胃運化差  濕最先影響的是脾胃。脾是個很“古怪”的內臟,它是全身最陰的一個器官,在脾裏,陰氣易盛,陽氣易衰竭,而且脾喜歡乾燥不喜歡濕。可偏偏脾是生濕之源,所以,濕氣重了就會影響脾胃,脾胃不好反過來會加重濕在體內的滯留。比如,很多人喜歡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如肉類、甜品、辛辣食品,就會讓脾胃運化的功能降低,從而使體內的水氣、氣機不能夠生發,導致濕氣滯留在體內。久而久之,脾胃越來越弱,體態就會越來越胖,反過來又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傷害,水濕聚積體內,形成內濕。 

 

濕還會進而影響到其它器官,比如濕重就會聚為痰,如果身體有熱氣又有痰,就會影響到心神,很多人心神不寧、失眠、煩躁,都可能是因為濕氣重的緣故。

 

濕重肝陽難生發  肝臟是生發陽氣的,濕重還會影響肝臟氣機的生發,如果肝臟不能生發陽氣,除了情緒方面的影響,還可能會導致生殖系統的不良反應,如女性的小便淋濁、陰部瘙癢,男性的睪丸炎、附睪炎等。

 

濕重傷腎小便問題多  如果濕影響到腎等臟器,同樣會導致小便方面的問題。

 

內濕化外濕招致皮膚疾患  中醫還把濕分為了外濕與內濕,外濕侵入體內,而體內的水濕不能及時運化排除,還會導致皮膚方面的疾病,比如濕疹、皮膚瘙癢等。

 

防濕

濕重傷五臟

 

體內有濕氣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潮濕環境的影響。那我們能否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呢?簡單的方法還是可以判斷的,如果要進一步判斷是哪種濕,最好就是找專科的中醫醫生進行診斷。

 

晨起看舌苔 早晨起床時,觀察一下自己的舌苔,可以作為參考。正常人的舌苔是淡紅色的,舌苔比較薄,看起來是一種有光澤的濕潤感。而有濕的人,舌苔就會很白膩,水濕重,還感覺有痰粘在上面的感覺。如果是濕熱,就是一種黃色的苔色。同時,舌頭肥大,周邊有齒痕。

 

看大便 “俗話說濕有粘、阻、滯的特性,所以濕重的人,大便也是很粘的,就像我們說的牛皮癬一樣。”如果大便經常不成形,而且不僅用便紙不容易擦幹凈,粘在便池上也很難沖走,那可能就是有濕了。

 

平常看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感覺到胸悶氣短、身體沈、懶得動,吃飯沒胃口,感覺穿了一件沒曬幹的衣服,這也可能是濕的影響。在肥胖的人群中,因為濕導致的肥胖也占了不少的比例。另外,濕還可以導致腹脹、腹瀉,有些人小腿經常抽筋,也可能不是缺鈣,而是濕氣重,阻滯在小腿讓氣機不能通暢導致的。

 

查濕

簡易三招自查

 

身體有了濕該怎麽辦?中醫裏一種說法,“千寒易去,一濕難除”,如果能去看中醫醫生,給醫生進行科學的指導是最好的。不過平常注意日常保健,用好4招也能較好地預防濕氣對身體的困擾。

 

1、少淋雨防外濕“回南天,墻上的是有形的濕,雖然在身體外,可不注意的話,有形濕同樣會侵入體內。”在回南天裏,家庭最好能除濕,不要讓水濕掛在墻上。尤其是一些人家裏鋪的是木地板,雖然表面看不到水濕,可每到晚上、早晨時,濕氣同樣會附在上面,這時應該睡在遠離地面的床上,也盡量少讓孩子在地上玩耍。天氣陰雨連綿,盡量少在雨中徘徊,如果可能,就不要在下雨時外出,因為身體接觸水濕後,也容易導致水濕滯留在體內。另外,在回南天時,衣服一定要吹乾再穿,否則,濕也容易通過未乾的衣服侵入人體。

 

2、多運動排內濕現代人不喜歡運動,其實對除濕也很不利。“水濕排出體外,要麽通過發汗,要麽通過小便。”濕重的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沈重、四肢無力而不願運動,越是不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其實,通過運動,就能使濕氣以汗水的形式直接排出來。

 

3、食療減內濕健脾化濕的同時,更需要減少內濕形成。因此,肥甘厚味的油膩食物,涼性水果、冰品冷飲等生冷食物都應少吃。食療方法上,可以用蓮子、薏米、紅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

 

4、穴位艾灸除濕中醫裏最獨特的治療方法可謂穴位療法,對付濕,艾灸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平時艾灸承山穴、俞府穴、三陰交穴,有健脾胃的作用,還有助於運化體內水濕。進行艾灸操作時,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皮膚上2~3厘米處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現溫熱感、紅暈,一次最好施灸20分鐘以上。 

 

穴位註解

俞府穴:有叫腧中穴,腧府穴。該穴位於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中線左右三指寬鎖骨正下方腧府

 

 

 

 

承山穴: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極為承山穴。

 

 

 

 

三陰交穴:內踝尖上直上3寸,約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艾灸達人Facebook介紹  

達人成立出去FB絲專頁,的記得要按下^^粉絲專頁的資訊跟部落格不一樣,加入後可以即時收到更新資訊~喜歡艾灸的朋友可以加入喔!

另有艾灸身抗老研究院 FB,迎多多加入喔^^

8d50cae08dad6d468fb7be3dd808d9a0   aba4894d212fbb1a2e477784f76cc41b  

arrow
arrow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