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翻開中醫文獻可以看到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明確指出灸療分補瀉的記載了。如《靈樞·背俞》言:“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黃帝內經·太素》謂“傳”字作“傅”,楊上善註解說:“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氣不散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遺雜論》中說:“灸火有補火瀉火。若補火,艾火黃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火以暢達,拔引熱毒。”

李梃的《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在這裏李氏不僅對灸治的適應範圍和灸治機理作了較詳細的闡述,而且明確指出灸療可用於寒熱虛實之證外還涉及到熱症用灸可以引郁熱外泄(瀉法)。

《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節腫、皮遊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劉河間闡發火熱病機,創火熱論,他對外科陽證認為“瘡瘍者,火之屬”治之“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

吳亦鼎在《神灸經綸·外科證略》中說:“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療,大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於藥力”。這些都說明外科陽證可用灸療,灸後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淺,破結化堅,疏通經絡,調和營衛,故瘡病可愈。在熱證方面用灸療,朱丹溪認為此灸可使“火以暢達,拔引熱毒,此從治之意”也。他用灸治陰虛證,認為“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已把灸治熱證上升到理性認識。

明·王石山認為“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學入門》曰:“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均是中醫“從者反治”的很好驗證,火性就燥,同氣相求之理也,用熱灸以引火化氣,發達透泄,引熱外解,是灸治實熱閉郁之急重症的關鍵,都是艾灸瀉法的經驗總結。

現代灸療大師周楣聲先生臨證施術時將灸法分為疾徐強弱補瀉法與疾徐開闔法。疾徐強弱法就是用口對艾條吹氣,使氣傳及艾使其燃燒旺盛之意是疾火與強火,這種強火強刺激具有瀉的功效能使邪氣隨火氣而發散,叫瀉火;若任其自滅是徐火與弱火,這種弱火弱刺激具有補的功效能使陽氣深入,叫補火。疾徐開闔是在艾條自滅之後再加按壓以增強補瀉作用。

近年來的臨床觀察表明,以艾葉為原料的灸治療法,其灸治效應與灸術補瀉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用瀉法灸百會穴治療急性神經血管性頭痛,效果顯著;用灸補法百會穴治療遺尿療效甚佳。對高血壓患者使用艾灸瀉法結果灸後80%以上患者血壓即可下降;對低血壓患者采用艾灸補法,結果灸後全部患者血壓均上升。用灸瀉法治療帶狀皰疹可即可控制症狀等等。綜觀以上不同時期資料可見灸療補瀉起源於《黃帝內經》,經歷代醫家從理論上進行闡述和臨床發揮,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是其內容更加完備。

 

 

艾灸達人Facebook介紹

達人成立 出去 FB絲專頁,的記得要去按下^^  粉絲專頁的資訊跟部落格不一樣,加入後可以即時收到更新資訊~喜歡艾灸的朋友可以加入喔!

另有艾灸身抗老研究院 FB,迎多多加入喔^^

aba4894d212fbb1a2e477784f76cc41b  

 

 


arrow
arrow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