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獻中有關艾灸的記載




 


  《神灸經綸》----吳亦鼎




 


1.《神灸經綸》:“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綜此兩點,可得出兩字:溫是行的條件,行是溫的目的,而行的目的便是宣通氣血,氣血宣通調和,營運周身,則可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故凡凝澀不通之證皆可以灸法治之。




 


2.用艾點火凡下艾時,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後放艾,不然則運動之間,其灸必落矣。吳氏此擦蒜片之灸法,考諸文獻,可能有3個功效,即著艾、加強火熱穿透力、減輕疼痛。應用蒜片可以收到減輕疼痛之目的。蒜乃辛香之物,穿透力極強,得熱後,則穿透力更強,此互為用也。




 


3.如鼓脹病,先灸中脫七壯,引胃中生發之氣上行陽道”;次灸足三裏、太白健脾化濕,氣海補腎氣以開水道,中封調暢氣機水分消腹水。又如虛勞,可將病因概括為酒色勞倦,七情飲食八字


 


總觀《神灸》,其明辨經絡思想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運用經絡理論分析疾 病病機和癥狀。


 


如遺尿,系督脈、肝經失常所致,以二經循陰器,系廷孔,病則營衛不至,氣血勞劣,莫能約束水道之竅,故遺失不禁也”((神灸·卷四·二陰癥略》)。據《內經》王冰註:“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反胃多由脾胃虛寒,失於健運,宿食不化而上逆,故以氣海溫補腎陽,固先夭之本,脾俞、胃俞、足三裏、上院、中院等溫中祛寒,健脾和胃,配以隔俞、擅中、乳根、水分、夭樞等行氣導滯而清宿食。


 


又如小兒慢脾風,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嚓口咬牙床,手足微搐,或身冷,或身溫,或四肢冷,脈沈微。從脈、癥辨別致病之因,知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此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若逐風無風可逐,療驚無驚可療,··一泛用祛風化痰之劑,則促其危矣”(《神灸·卷四·小兒證略》),針對其本,用脾俞一穴,補益中土,使脾氣復而諸癥自除。


 


傷寒頭痛身熱,可灸二間、合谷、神道、風池、期門、間使、足三裏;傷寒遍身發熱可灸百勞;傷寒余熱可灸曲池、間使、後溪。背心紅腫痛,系真氣失調,少有所虧,風氣從風府而下,積而化熱所致,可取肩井、肺俞之穴,灸而散之”(《神灸·卷三·中身證略》)


 


痢疾,乃濕熱蘊積,膠滯腸胃之中,氣不得運,血不得行而致,可灸長強、命門、下脫、天樞、照海等穴,以灸家取穴,乃引火化氣一法,非若亂投熱藥”((神灸·卷三·中身證略》)


 


外科病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於藥力”((神灸·卷四·外科證略》)一切瘡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此從治之法也”(《神灸·卷四·外科證治》)。這裏有兩個含義,一是不痛,麻木之陰證瘡毒,灸治可使陰證轉陽,毒邪隨火而散;二是瘡毒大痛之陽熱實證,灸治不僅止痛,亦可使其毒邪隨火而散,起死回生。


 


顯然,灸治熱證是以熱治熱的一種從治法,屬於《內經》反治法治療原則,火郁發之的具體運用。亦鼎在《外科證治》中曰:“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效。癰疽多屬陽熱實證,而灸療可使心火流通而毒散”,能起死回生,可見熱證施灸的神效,難怪亦鼎以神灸冠以書名。


 


內科的瘧疾灸大椎、噫嘻、章門、環跳、承山、昆侖、飛揚、公孫、合谷;黃疸灸公孫、至陽、脾俞、胃俞;熱嗽灸肺俞、膻中、尺澤、太溪;痰火灸百會、膏肓;淋痛灸列缺、中封、膈俞、腎俞、氣海等。在霍亂條內謂是病湯藥有所不及,惟灸法取效如神。灸中脘、天樞、氣海、湧泉等。赤白痢宜灸長強、命門。又如外科的對口疽灸神門;肺癰灸膻中、肺俞、支溝、大陵、腎俞、合谷、大淵;疔瘡隔大蒜灸瘡上,疔瘡癰疽等熱證均可灸療。


 


痔疾腫大熱甚灸痛處,並謂:“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神效。婦科的乳癰灸靈道、條口、足三裏;乳腫灸少澤、臨泣;婦人熱入血室灸期門;淋帶赤白灸腎俞、血海、帶脈、中封、三陰交等。又謂崔氏四花穴治赤白帶如神。並引王海藏之言謂:“帶病太陰主之,灸章門穴,麥粒大各三壯,神效。


 


兒科的急慢驚風灸百會、水溝、合谷、大敦、行間、尺澤等;泄瀉灸胃俞、水分、天樞、神闕。再如眼、鼻、喉齒科的目痛紅腫不明灸合谷、二間、肝俞、足三裏;風爛眼灸肝俞、膽俞、絕骨、光明;鼻淵灸上星、曲差、風門、合谷;咽喉腫痛灸陽溪、少海、液門;齒痛疳蝕生瘡灸承漿。


 


以上反復肯定灸治熱證的神效,並且明言,熱證用灸不同於熱證用熱藥,而在於灸有引火化氣,引毒外散的神效。灸治虛熱證如虛勞吐血灸上脘、肺俞、脾俞、腎俞、大陵、外關;盜汗灸肺俞、復溜、嘻;消渴灸承漿、支正、陽池、照海、腎俞、小腸俞及手足小指穴(即指尖頭),認為足發熱乃腎水虧耗或濕熱下註為患,當灸湧泉、然谷。諸虛勞熱灸氣海、關元、膏肓、足三裏、內關及崔氏四花穴;傳屍勞瘵灸鬼眼(腰眼)、膏肓、三椎骨上。並謂:“傳屍勞瘵……百方難治,惟灸可療。


 


可見灸治陰虛肺熱之勞瘵證確有功效勝於藥力偉績,並為後世反復臨證之證實。吳氏重針亦重灸,且極重擇穴:灸法亦與針並重,而其要在審穴,審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


 


 


艾灸達人Facebook介紹


達人成立 出去 FB絲專頁,的記得要按下^^粉絲專頁的資訊跟部落格不一樣,加入後可以即時收到更新資訊~喜歡艾灸的朋友可以加入喔!


另有艾灸身抗老研究院 FB,迎多多加入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