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

癥狀分析

人們通常所說的骨刺也稱為骨質增生、骨贅,即骨的退行性病變,是關節炎的壹種表現。高齡的老年人是本病發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人隨著年齡增大,肝腎機能下降或失調,骨便失去了腎精的滋養,隨著關節間的滑膜液減少,骨質鈣的密度縮小,出現疼痛。中醫講腎為先天之本,但依賴後天脾胃運化五谷之精的填充。也就是說身體內的精,津,液的來源是後天之脾。所以艾灸調理當補脾陽,補腎陽。
  
艾灸取穴方案

1.大抒穴
【功效】強筋骨,清邪熱
  


大抒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腎俞穴
【功效】滋陰補腎
  


腎俞穴位於背的中點,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2橫指處。

3.命門穴
【功效】滋陰降火,接續督脈氣血

 

命門穴位於腰部,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臍的正後方。

4.中脘穴
【功效】和胃健脾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肚臍正上方4寸處。取穴時,采用仰臥的姿勢,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5.足三裏
【功效】滋長氣血,補腎益氣
  


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約4橫指寬)、脛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壹穴。取穴時,可將同側手掌心正對膝蓋骨中心,五指微張自然下扶,無名指指尖所觸的凹陷處就是足三裏穴。

以上穴位,使用艾益生艾灸儀施灸,建議1天1次,每次2~3個穴位,每穴灸30~4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多灸幾個穴位,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調節】

艾灸小常識

施灸時應遵循“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的順序。“先陽後陰”的意思是先灸後背上的穴位,再灸前胸的穴位。在中醫裏,後背屬陽,前胸屬陰。“先上後下”指先灸上面的穴位,後灸下面的穴位;“先少後多”指初灸者灸量宜先小後大,以便身體能逐漸適應,這是壹般施灸的常規。

arrow
arrow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