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與子宮內膜異位症

 


中醫認為:


中醫學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病名,因此病與婦女的月經不調、不孕、性生活發生疼痛有關,故將其歸屬於婦人「腹痛症」、「癥瘕」、「痛經」、「月經紊亂」、「不孕」等証的范疇。致病的因素與肝郁氣滯,痰濕凝結,寒凝瘀積,氣虛而凝等血行不暢有關。由於情志因素,可造成肝郁氣滯,氣不行則血凝,變生異位內膜;肝陰過盛而阻脾濕運化,濕凝生痰,痰濕瘀阻,則痰凝異位內膜則生;婦人行經期或產期被寒濕侵入,宮中經脈被寒凝,產生氣阻血瘀,瘀久會發生癥瘕內膜異位;由於體質虛弱,腎氣不足,不能化生水液,水濕凝結,產生氣血瘀阻,亦可產生異位內膜。



 


古醫《諸病源候論》曰:「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明代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婦人規》曰:「瘀血留滯作症,惟婦人有之,其証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後,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怒懮傷肝,氣逆而血虛……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有血動之時,余血未淨,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症矣。」


 


臨床表現:


1.   氣滯血瘀:小腹脹痛,行經期疼痛加重,疼痛放射至腰骶關節,劇痛時可發生昏厥,疼痛拒按,胸脇脹滿,乳房脹痛,性交不快反疼痛,行經淋漓,經色紫暗,並有瘀塊,婚後不孕,舌質紫,舌邊有瘀點,苔薄,脈弦緊。


2.   痰凝瘀阻:經行後期,經量或多或少,肛門陰部均有墜脹感,腰骶關節酸脹疼痛,行經時疼痛加劇,形體肥胖,精神倦怠,平時帶下量多,行房時疼痛不快,婚後不孕,舌質暗,苔白膩或厚膩,舌邊有齒印,脈細濡。


3.   寒濕瘀阻:常發生下腹部冷痛或隱痛,得溫熱而舒適,經行後期,行經時腹痛加重,惡寒肢冷,腰膝酸痛,頭昏腦痛,帶下白而多,大便稀溏,婚後不孕,舌胖邊紫暗,苔白膩,脈細滑。


4.   腎虛瘀凝:時常腰酸脹,耳鳴頭暈腦脹,行經時腹痛加重,影響腰骶關節疼痛加重,肛門墜脹,月經紊亂,先後期不定,行經量多,經色暗紅,精神倦怠無力,孕後易發生流產,繼發不孕,舌質薄白,脈細澀。


 


灸療法


灸療部位:


小腹,骶髂關節部位,(雙耳孔);穴位:神厥、氣海、歸來、八髎、阿是穴。


 


灸語:


子宮內膜增生,是增生性疾病因為多種原因產生的氣滯血瘀,寒凝瘀阻,痰濕凝結,水濕為患所致。治則以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除濕化凝為主。用溫灸器做小腹及骶髂關節部灸療,可以改善盆腔子宮內經絡氣血疏通,溫化血凝痰結濕凝等,以驅除氣瘀血阻的疾患;灸神厥、氣海、歸來、八髎、阿是穴,可以增強下腹腔內的氣血疏通,血脈充盈,對各種瘀阻現象產生通透力量,使血瘀氣滯,痰凝瘀阻,寒凝困凝能得到有利的治療,內膜增生疾病就會好轉,並治愈,許多不孕婦女經灸療後也能懷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