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


 


消化性潰瘍是西醫名稱,中醫仍屬胃脘痛范疇,胃脘反復發病致使胃體內層氣血受阻,溫毒瘀血阻塞胃脘壁,發生水腫潰爛而治本病。過食酸性食物致胃體損傷,組織破壞,一時未治愈,亦可留下慢性潰瘍。


 


1.   臨床症狀:上腹部疼痛反復發作,伴反酸、噯氣、惡心、嘔吐,有時吐血、便血。


 


2.   致病因素:


a) 飲食致傷:過食生冷直接傷害脾胃;體質虛弱,陽氣不足,寒氣內生,寒凝於胃,胃氣不舒,胃脘疼痛;或過食辛辣厚味肥甘之物,若胃氣失調,均可化生熱毒,熱邪溫積於胃,胃脘則痛。


b) 肝氣犯胃:會發生噯腐吞酸,酸味屬肝,古醫說:「凡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胃停食停寒,均可溫化而酸,是肝氣過盛而犯胃,致使脾胃運輸失調而犯病。


c) 胃飢嘈感:是屬於胃消化失常,不知飽足,如:「其為病也,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肌非肌,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惱,莫可名狀。」實則為胃脘的感覺器失常,胃血虛氣虛所致,虛寒虛熱均可致病。


d) 胃脘反復發病,日久不愈:可發生胃體或十二指腸潰瘍,脈絡受損會發生吐血、便血。


e) 藥物損傷:飲食了過多酸性食物或藥物,也可直接腐蝕胃脘壁而發生潰瘍。


 


西醫認為: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GU) 和十二指腸潰瘍(DU) ,因潰瘍形成與胃酸 /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其中酸性胃液對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口中約有10%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至今病因未完全了解,目前認為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多病因疾病,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遺傳、體質、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神經精神因素等。


 


病因及其導致潰瘍發生的機制如下說法:


確認幽門螺杆菌為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證據:


1.   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幽門螺杆菌檢出率高於對照組的普通人群;


2.   大量臨床研究肯定,成功根除幽門螺杆菌後潰瘍復發率明顯下降。


 


幽門螺杆菌感染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的機制尚未闡明,有三種假說:


1.   幽門螺杆菌-胃泌素-胃酸學說;


2.   十二指腸胃上皮化生學說;


3.   研究發現,幽門螺杆菌感染減少十二指腸碳酸氫鹽分泌,從而導致黏膜屏障削弱是DU發病的重要機制。


 


灸療法:


灸療部位:胃部,穴位:中脘、神厥、關元、脾俞、足三里


 


  



 



灸語:


以活血化瘀,疏肝活胃為治則,熏中脘及胃部,使胃部氣血暢通,提高排泄化腐生機能力;熏神厥、關元,通理脾、胃、肝、臟腑、經絡,促進化腐生津之功效,胃和則氣安,胃脘病氣出則愈。


 


參考文獻:灸療法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