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與帶狀疱疹

 


中醫認為:


帶狀疱疹,中醫學稱它為「纏腰火丹」、「蛇瘡」,以腰部半側犯病為最多,像水痘一樣的疱疹在腰部一側形成族集成群寬長帶狀,並出現神經性疼痛,初起時有全身症狀,發熱或高熱。中醫認為多是屬於脾胃素有積熱,蓄積而成毒邪;肝火內生,陰虛火旺,蓄積於肌膚,氣血瘀阻,又因其他器官犯病,自身體質抗體減弱,毒邪便趁勢發於肌膚形成帶狀疱疹;也可因濕熱邪毒侵犯肌膚,溫積阻塞肌膚氣血活通,積久而化熱毒,遇體質抗體減弱時,也同樣會發痘狀樣疱疹,形成帶狀而犯本病,面部四肢少見。本病是臟腑之氣耗損,衛氣不足禦外,腠理空虛,免疫防禦功能減退,臟氣耗損於內,正氣虛損則邪乘之,內外因果互為邪毒,必在空虛之肌膚瘀積而發病。本病是本虛標實之症,春秋季節時發病為多見。


 


西醫認為:


帶狀疱疹,是一種累及神經及皮膚的病毒性皮膚病。


 


1.      病因:


本病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初次感染後,在臨床上表現為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後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沿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當宿主的細胞免疫功能減退時,如月經期、某些傳染病(如感冒)、惡性腫瘤(白血病、淋巴瘤等)、外傷(如燒傷)、放射治療、某些藥物(如銻劑、免疫抑制劑等)及過度疲勞等。病毒被激活,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病毒沿着周圍神經纖維移至皮膚而發生節段性水疱疹。


 


2.      臨床表現:


帶狀疱疹好發於春秋季節,成人多見。臨床表現多先有輕度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膚灼熱感或神經痛等前驅症狀。初起時,患部發生紅斑,繼而出現集簇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疱疹群,然後迅速變為水疱。疱壁緊張發亮,內容清澈,以後逐漸混濁。新水疱群陸續出現,各水疱群之間皮膚正常。數群水疱常沿一側皮神經呈帶狀排列,一般不超過體表正中綫,有時在中綫的對側,有少數皮疹。由橫過對側的神經小分支受累所致。數日後水疱乾涸、結痂,痂皮脫落後遺留暫時性紅斑或色素沉着。個別病例,但出現紅斑、丘疹,而無典型水疱,稱為不全性或頓挫性帶狀疱疹;亦有形成大疱、血疱,壞死潰瘍者,分別稱之為大疱性、出血性、壞疽性帶狀疱疹。局部淋巴結常腫大。


 


神經痛為本病的特徵之一。好發部位為肋間神經、三叉神經、頸部神經及腰骶神經的分布區,亦可見於腰、腹、四肢及耳部等處皮膚以及鼻、口腔等處黏膜。局部淋巴結腫大。兒童及青年的病程為2-3周,老年人為3-4周。約有半數中老年患者於皮疹消退後,可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常持續數月或更久。


 


灸療法部位:


帶狀疱疹部位;穴位:大椎、內關、三陰交、足三里、患側指趾沖。


 


灸語:


帶狀疱疹是熱毒積於肌膚,抗體減弱時發病。治則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為主。灸療局部帶狀疱疹部及其周圍皮膚,可以使其標實之熱毒就地祛散,疏通腠理,化解熱毒;灸療大椎與指趾沖,可協助熱毒排泄;灸療內關、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調和脾胃臟腑陰陽調和,正氣內生,皮膚腠理衛氣充足,營血得以濟養肌膚,抗體增強,病毒無存,帶狀疱疹則愈。病初起,在局部施灸,可以活血化瘀,消毒止痛,疹毒易除,不易產生疱疹;若疱疹已形成,用灸療治療後,局部活血化瘀速度快,神經疼痛遺留少或不遺留,而且瘢痕組織形成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