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灸


【概 述】


大灸法,又稱大灸療法,是一種以蘿蔔片與蒜泥為隔物行大面積灸聞的鋪灸法。大灸法,為我國清末民初河北省豐潤縣高懷醫師的家傳秘法,在《岳美中醫案集》中曾作記載,主要用於虛弱證的治療。本法因流落於民間,宥於家傳,缺乏嚴格明確的適應病證,一次選用穴位的又較多,且操作繁雜,故以往臨床很少有人報導。於一般針灸書籍中也未見述及。近些年來,不少針灸工作者開始對本法作了發掘驗證,並對操作方法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已有的實踐表明,大灸法對多種久治不愈的病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操作方法】


灸具製備:取醃好的胡蘿蔔(冬醃3日,夏醃1日,以軟為度)一根,切成0.6cm厚,3cm見方的方塊蘿蔔片若干片,將鮮紫皮蒜泥平攤於蘿蔔片上,中間按一凹(深見蘿蔔面),讓蒜泥形成一圓圈。把艾絨做成艾球如花生米大(或用艾條切成艾段);硬紙板一條,長21寸,寬1寸,備用。  


 


具體操作:  


1.先灸背腰部:主要取二側膀胱經穴。患者俯臥,將備用的硬紙板沿脊柱鋪好固定,再把製作好的蘿蔔蒜泥片由大杼穴至白環俞穴一個接一個排成左右兩行,再由附分穴至秩邊穴一個接一個排成左右兩行,排列時,起點應低於前行半片,止點高半片,壯數多少要看患者皮膚的耐受性來決定,共四行。脊柱正中線放一條衛生紙以吸水。將艾絨捏成食指頭大小的艾絨球放置於蘿蔔片凹中,用火點燃,放在蘿蔔片凹中,要逐個放好放齊。宜從上往下燃起,使其自行燃盡,勿使灸火熄滅,隨時接上艾球,防止火力中斷。艾球可做得略小,防止燒傷及大灸瘡發生,患者若感覺灼痛時將艾火減弱一些。灸部皮膚稍現深紅色即停止灸治,一般每穴灸3~5壯。灸完背部,休息10min左右,再灸胸腹部。   


2.再灸胸腹部:取穴以任脈為主。讓患者仰臥好,以膻中穴為中心放置9塊蘿蔔片,使成正方形;先在膻中穴上放一塊,以此為中心,上下左右放八塊;再在鳩尾穴與神闕穴上各放一塊不著蒜的蘿蔔片,此兩點不灸,兩穴間放六片;神闕穴下至曲骨穴放五片,石門穴不灸;上腹部中間行的兩側各排一行,起點低半片,止點高半片;再在兩側各排一行,起點再低半片,止點再高半片,灸法如前。注意:鳩尾穴、神闕穴不灸,婦女石門穴不灸。腰腹部可適當多灸。   


本法每隔7至10日灸 1 次,一般以灸2~4次為一療程。若出現水泡,可用消毒敷料複蓋(水泡過大者,用消毒針具吸淨泡內水液),令其自行吸收,要待皮膚完好後再灸。


 


【主治病證】


久病體弱,虛寒痼疾,中陽不振,腎元不充等一切虛寒衰弱病證及久病不愈者。


 


【注意事項】


1.本法禁忌症為:急症、新症、熱症.實症。  


2.本法不宜用於小兒、孕婦、初次針灸者、神經過度敏感者以及不願配合治療者。  


3.施灸過程中,既要防止火力中斷,又要防止發生灸瘡。若灼痛難忍時可將蘿蔔片夾離皮膚片刻,以皮膚出現深度紅暈為度。  


4.灸後1~2日內勿搓洗灸點,以免引起感染或引發灸瘡。應注意保暖,忌食生冷之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