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之火的傳承—從馬王堆開始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灸法對百余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


 


灸法是隨著火的應用而產生的,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展。灸法究竟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已經無從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經很流行了,那麽艾灸的出現就應該更早。以前,認為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的修正。1973年在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3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目前見到的《內經》以前的珍貴醫學文獻,也把對中醫艾灸的認識大大提前了。通過這3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依然能夠窺測遠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既是已知最早關於經脈的專著,又是首次記載灸療的的醫學典籍。其中提到的11條經脈病證以及心痛、癃、癲狂、咳血、耳聾、產馬(馬刀,即瘰癧)、噎等急難病證共計147種,均可采取灸療其所屬經脈之法進行治療。而且發現,其中一些病證甚至可以“久(灸)幾(既)息則病已矣”(《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即有些疾病用艾灸治療能起到立竿見影的功效。與其同時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脈法》,則詳細地記載了施灸的部位。如“久(灸)足中指”、“久(灸)左[月行]”,“陽上於環二寸而益為一久(灸)”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實踐的不斷深化,我國歷代出現了許多針灸方面的著作。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針灸並用。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則棄針而言灸,可見當時對灸的重視。以後從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明代高武的《針灸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到清代廖潤鴻的《針灸集成》無不註重灸法。




 




歷代有關灸法的專著也很多,如公元3世紀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黃帝明堂灸經》、《灸膏肓俞穴法》、《備急灸法》,元代有《癰疽神秘灸經》,清代有《太乙神針》、《神灸經綸》等,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類遺書中,尚有我國首部人體穴位灸療圖譜《灸法圖》和《灸經明堂》,其作者及成書年代雖難以確定,但據文體和內容來看,多為唐代或以前的作品。可惜的是上述敦煌卷子均被劫往國外,目前分別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和英國倫敦博物館。




 




現代的灸療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完善了各種灸法,研制了眾多的灸具,進行了大量的醫學研究。而且艾灸療法還傳到海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特別是在日本和韓國,艾灸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保健手段,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讓源於中國古代的艾灸療法更好的為百姓服務,更好的為世界醫療衛生服務。


 


艾灸達人Facebook介紹


達人成立 出去 FB絲專頁,的記得要按下^^粉絲專頁的資訊跟部落格不一樣,加入後可以即時收到更新資訊~喜歡艾灸的朋友可以加入喔!


另有艾灸身抗老研究院 FB,迎多多加入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灸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